close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吸血鬼的典型形象和特徵是:牙齒尖長,皮膚白皙,眼睛發紅。吸血鬼害怕照射到陽光,在太陽下會燒起來變成灰。但是也認為高等級的吸血鬼可以維持在太陽下不死,只是能力有所下降,有稱這些可在陽光下橫行無阻的吸血鬼為「日行者(Daywalker)」,但仍然在「常規」的吸血鬼範圍內。吸血鬼為西方最著名的魔怪。
由於吸血鬼的恢復能力極強,所以一般武器很難使吸血鬼致命,只有紫外線能夠殺死吸血鬼。
吸血鬼懼怕十字架和大蒜。對於吸血鬼懼怕大蒜,有人認為是由於吸血鬼擁有遠高於常人的嗅覺造成的,大蒜的刺激性氣味令吸血鬼感到強烈不適。也有些人認為大蒜具有殺菌的功效,所以也可以用來驅逐吸血鬼。
有些故事中的吸血鬼沒有影子,在鏡子中看不到它,而且它在未被邀請的時候決不會進入房子。有可變身為蝙蝠、老鼠,或者蛇、貓、狗等的說法。
一般認為吸血鬼是由人類變成的。一說是被吸血鬼咬了就會變成吸血鬼;另一種說法是喝下吸血鬼的血才能變成吸血鬼。其實是靈魂受到詛咒的人類變成吸血鬼的。

 


最早的吸血鬼形象難以確定,但一般來說有以下兩種論點:
該隱(聖經,創世紀4:1-16),因殺兄弟而受上帝詛咒。
加略人猶大,出賣耶穌的門徒,後來因為後悔而自殺(聖經,馬太福音27:3-5)。傳說上帝使他不死,永遠孤獨,用作懲罰他。所以,現在的吸血鬼,都須保持神秘,永遠孤獨。
此兩論點皆無聖經的支持,屬於傳說的起源。
有推測表示吸血鬼的故事最早來自遠東,商人們通過貿易航路把傳說帶到了東歐。誕生了現代版本的吸血鬼神話。斯拉夫語地區的吸血鬼民間傳說最多,歷史可以追溯到基督教與異教信仰激烈衝突的9世紀。
在以後的有案可查的歷史中,也逐漸出現了更多確實能和吸血鬼相互聯繫的事件和人物,可能是由於這些事件才真正開始了一些傳說。
事實上,在18世紀前是沒有現代意義上吸血鬼一詞的。英語中第一次出現這個詞是在1732年。有人認為,當時歐洲應該已經有吸血鬼神話了,那時爆發了大規模的黑死病。

西方的吸血鬼通常可以變為人或者吸血蝙蝠,但是在人形的時候則是很有風度的貴族紳士。所以大致上來說,吸血鬼也分國籍,就像人類一樣有種族國籍之分,如歐美吸血鬼就跟歐洲人一樣具有紳士風度。西方不少人認為吸血鬼在世界各地的傳說中都有所體現,例如在中國傳說中則體現為殭屍,原因是殭屍和吸血鬼一樣是會咬人的,同樣是不死的,咬人並傳播「病毒」,使被咬的人變成殭屍,殭屍在入夜後從墳地中出來(但是吸血鬼不會從墳地中出來,因為吸血鬼不是先死掉才變成的)……,這些都與吸血鬼的傳說極為類似。但因吸血鬼仍然有自我,有思想,所以還是和殭屍有區別的。

日本印度菲律賓等亞太地區的國家中都有類似的傳說。20世紀歐美流行文化中亦出現大量吸血鬼的傳說,有的小說中提到人只有被吸血鬼吸血後再喝下吸血鬼的血才能變成吸血鬼,這一過程被稱之為「初擁」(The Embrace,即初次擁抱之意),並且新產生的吸血鬼被看作是對其「初擁」的吸血鬼的後裔。而初擁的前提為必須先被咬兩次,第三次的時候如果吸血鬼願意,那麼就會開始「初擁」(The Embrace)。

吸血鬼必須保持神秘,所以他們不輕易和人接觸,如果需要會以霧狀或是變成某種小動物例如蚊子。

部分傳說認為吸血鬼不能直接進入受害者家中,除非收到對方的邀請。需要進入被害人房間吸食血液時,他們會用類似催眠的能力,先使被害人睡著,才進入房間。

 


起初認為要吸血的是死者需要活人以血獻祭,但這幾乎是所有原始宗教共有的說法,而且那些受祭者似乎只是靈魂或惡神。
明確是死於非命的人,肉體復活和要飲人血是在斯拉夫神話[1],而該種吸血鬼和後來喪屍或殭屍無異,只是單純的恐怖的象徵。
到了十八九世紀時,才有和喪屍或殭屍分別,主要表現為有自我意志,尤其是主人級的吸血鬼思想和常人無異的吸血鬼神話,在恐怖小說如德古拉伯爵等故事中,常被說成是有貴族銜頭的主人(真祖),和被咬成為其奴隸的僕人(後來常以「死徒」或「患者」等貶義詞稱呼)等,吸血鬼也不再是真正的活死人,而是像死人般生活的長壽活人。
同期的另一本科幻小說宇宙保衛隊,首創了和人類完全不同的吸血的外星人,這種非人的吸血鬼設定也為動畫血戰系列使用(但「翼手」不一定是外星人,可能是地球上未知的智慧生物)。
而九十年代日本動畫吹波糖危機中,首創了需要吸人血維持其生物組織的特殊仿生人(類似未來戰士的設定,實際上也可定義為人造人或機械化人)。
要在科幻中吸血鬼有更大的力量,需要在整體上有更複雜的設定,如:聖魔之血或吸血鬼獵人D等遠未來型科幻中人類的吸血種族,或者吸血的外星人和仿生人等的類人類。


由於擔心被吸血鬼咬過的人也變成吸血鬼,並且相信異教徒、罪犯和自殺的人都會死而復生。所以人死之後屍體要被斬首或者上木樁或尖刺。人們也在死者的嘴裡放入大蒜。有時把罌粟種子撒入棺材,或者放在帶結的繩子,因為傳說吸血鬼喜歡數數。

有研究傳說中的吸血鬼有可能與狂犬病有關,理由是相當多的癥狀與其較為相符:畏光,討厭刺激性的氣味(如大蒜),面色蒼白,有口部肌肉抽搐想咬東西的慾望(訛化為尖的牙齒並善於咬人),傳染途徑(被咬後感染)等等,並認為吸血鬼的傳說可能與古代大規模疫情爆發有關。

目前比較公認的關於吸血鬼的解釋是:被認為是吸血鬼的人實際上是卟啉病(紫質症)患者。血卟啉病又稱血紫質症,是由卟啉產生和排泄異常所引起的代謝性疾病,多有遺傳因素。先天性紅血球紫質缺乏症(Congenital Erythropoietic Porphyria),因缺乏合成血紅素之酵素,造成前驅物之一「紫質(porphyrin)」的累積。紫質會累積在血液及尿中,尿液會呈紅色,且因為紫質具強力的吸光性,病人皮膚會對光敏感,牙齒會出現螢光,亦會造成貧血。根據卟啉代謝紊亂的部位,分為紅細胞生成性血卟啉病、肝性血卟啉病。本病多見於嬰兒,成人也可發病,稱為遲發性皮膚血卟啉病。此病患者怕光(光照後會引起皮膚潰爛、結痂、大面積黑色素沉著。),對大蒜過敏(大蒜的刺激性氣味能引起病發。),眼珠呈紅色,補充血紅蛋白有利於緩解病情。少數偏激患者認為飲用鮮血可以補充血紅蛋白,從而引發了吸血鬼傳說。

14世紀,歐洲發生了大面積的瘟疫,為了避免受到傳染,人們往往並不仔細辨別病人是否真的死去而就匆匆將他們掩埋,由於某種原因人們打開墳墓,會發現屍體變了姿勢,還沾有血跡,這不過是由於當時被掩埋者尚未死去,在棺材內醒來後掙扎所至,但在當時因為貧窮和缺乏教育的地區如東普魯士西里西亞波希米亞等地卻被傳為吸血鬼,從而引發了持續幾百年的吸血鬼迷信。

18世紀是吸血鬼的黃金時期,1710年瘟疫再度流行,東普魯士深受其害,當局為了消除人民的恐懼,或者說官民一致認為瘟疫的罪魁禍首是吸血鬼,當局採用了許多駭人聽聞的手段,比如把一座公墓里的墳墓全部打開,看看哪些人的屍體沒有腐爛或指甲、頭髮等有沒有在死後繼續生長。

 

  • 弗拉德三世(Vlad III,1431年11月-1476年12月):他是15世紀時瓦拉幾亞公國的領主,他有兩個綽號:穿刺公(Ţepeş),龍之子(DRACULA),他曾擊退了來自奧斯曼帝國的入侵者,成為民族英雄,但他殘暴冷酷,曾將成千上萬的戰俘用尖木樁釘死,許多編年史都將他描述為暴君,「即使是歷史上最嗜血的古羅馬暴君:尼祿戴克里先也沒有如此殘酷和難以計數的刑罰」最重要的是,400年後,英國作家布拉姆·斯托克以其為原型寫成哥德式小說《德古拉》(Dracula,1897年出版),他才得以聞名天下,並隨著斯托克小說被一再改編、搬上銀幕、舞台、電視而成為吸血鬼的代名詞。弗拉德三世像現藏於維也納藝術歷史博物館。
  • 巴托里伯爵夫人(Erzsébet Báthory,1560年8月7日1614年8月21日):這位夫人是那達斯地伯爵的遺孀,由於伯爵常年在外征戰,伯爵夫人無聊之間,在僕人托爾科的慫恿下,學習妖術,在1600年伯爵去世以後更加肆無忌憚,經常挾持附近村莊里的少女,並加以折磨,據相關編年史記載,伯爵夫人在喝受害者的血時非常快樂,甚至把血裝滿浴盆用來沐浴,使自己永保青春美麗。其奶媽尤奧,管家烏依瓦里,女巫達爾維拉亦有參與此事。1610年12月30日,她的表兄圖爾索伯爵率兵攻克城堡救出一些受害者,伯爵夫人因其貴族關係,而只被判終生監禁,共犯一律處以極刑,城堡也由此荒蕪。巴托里伯爵夫人的畫像現藏於布達佩斯Andras Dabasi國立博物館,歷史畫廊。

----------------------------------------------------------------------------------------------------------------------

 


如果你也和銀狼一樣....


喜歡這些生物的話.....


一定要到"傳說學園"報到....


詳情請看 文章<招生中>
http://lovewolf.pixnet.net/blog/post/6844791


也希望你可以將這個網站傳出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銀狼 的頭像
    銀狼

    永不消逝的夢

    銀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